第七十六章、举人之师(1/2)
她马上训斥赵平,说琴棋书画,而不是笛棋书画。
在娘亲的强烈要求之下,赵平不得不躬身行礼答应,说一定抽出时间学习用琴和筝。
其实赵平优秀乃是天才之中天才,甚至被喻为神仙弟子。
要知道,赵平才十岁出头,而许多如这么大的少年,还在树上掏鸟蛋呢。
但是在娘亲眼里,赵平是天才之中天才,应该完美无缺。
袁学正跟着火上浇油,当众批评赵平的素描画,太死板生硬毫无意境,也应该跟着他学山水画。
赵平也只得躬身行礼,答应跟着老师学画。
看到赵平的态度,袁学正抚须大笑:“孺子可教也。”
如果娘亲是追求完美,袁学正是在刷存在感。
赵平能够办《大宋中华报》,能够定出《红楼梦》,又岂是一个进士能够比拟。
不但进士办不到,就是状元也不能办到。
现在赵平向着他低头,终于收回当老师的自尊与自信心。
话音刚刚落下,昌州重庆的几位举子也进来。
他们分别是张昌、唐彬、梁强、黄宁、邹晓,年龄都不大,从十几到二十几岁都有。
既然是文化论坛,当然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赵平抛砖引玉,说大宋政策有些保守了。
这个谈的是国策,众人顿时陷入沉默之中。
陆伟与杨涛嘴角张了张,最后还是没有说出。
张昌沉默之后说道:“大宋太缺乏马匹了,如何进攻,而且现在胡人比以前的辽国、金国更加强大,这个如何进攻?”
“大宋是缺乏战马,可是岳武穆又是怎么击败金兵呢?”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马上反问。
张昌想了想,忍不住问道:“可是胡人有弓骑,还把金兵打败。”
“胡人有弓骑,大宋可是有火器。如果能够改进火器,通过手投掷,岂不是比弓骑更加厉害。”赵平脸上露出玩味笑容。
张昌忍不住问道:“大宋不是有铁炮吗?”
“铁炮沉重,主要用于防守。即使进攻,也要使用牛马搬运。在下说的这种火器,可以直接用手投掷出去。”赵平淡淡一笑,平静之极说道。
张昌嘴巴张得大大的,差不多能够寨进一个鸭蛋,眼珠子都快掉在地上。
他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艰难地咽了口唾沫说道:“小郎君,这种能够用手投掷的火器,大宋还没有。”
其它举子半信半疑,忍不住纷纷向着赵平望去。
“赵家庄已经制作出一种火器,成人都可以投掷。”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
张昌惊奇得像半截木头般愣愣地戳在那儿,想了想又问道:“能够投掷,不知威力如何?”
“它能够杀死一头牛羊。”赵平淡淡一笑。
虽然赵平语气平常,却仿佛平地一声春。
众人陷入沉思,有的相信,有的怀疑,毕竟他们还没有看到实物。
现在已经是初夏,天气正在逐渐炎热。
有人已经掏出扇子,给自己来点凉快。
赵平哈哈大笑,双手一拍。
几个十四岁左右的粉红褙子小娘子鱼贯而入,盈盈用盘子给在座的各位端上冰镇银耳。
“奇怪,小小县城也有冰镇银耳?”张昌又是发言,他是重庆府的人。
现在冰块哪里来,乃是用地窖保存冬天的冰块。
除了豪门大家有这个能力,几乎没有人有这个能力。
即使是豪门大家,也不是随便能够拿出,也只有有贵重客人上门,才拿出招待一下。
冰块对于温度极为敏感,温度稍为升温,就开始慢慢融化。
能够从冬天保存到夏天,十成不到一成,甚至半成。
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放心吃,吃了还有。”
既然赵平如此说,众人哪里还顾得客气。
吃着这冰镇银耳,个个只觉得浑身毛孔仿佛被冷风拂过,心中那种凉爽的感觉简直是舒服极了。
“小郎君,你哪里来如此多的冰块?”陆伟与杨涛两人听到此话,忍不住放下冰镇银耳问道。
赵平脸上露出玩味笑容:“格物致知而已。”
“小郎君,让人敬佩,不但发明了能够投掷的火器,更发明了冰块。”陆伟冰雪聪明,马上明白这是赵平发明。
杨涛忍不住哈哈大笑:“昌元县果然人杰地灵,确实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听到两个京城来的学子如此评价,辛志才、袁涛、钱绍也忍不住一边抚须,一边哈哈大笑。
他们当然高兴,这个乃是他们的政绩。
冰是那里得来的?赵平当然不会说破,是用硝石溶解于水得到的。
赵平之所以在静远酒楼推出冰镇银耳,当然是给它锦上添花。
今天来的顾客极多,不但是昌元县的,还有昌州潼南府路等地的。
现在静远酒楼确实厉害,不但有独门的回锅肉、烧白等佳肴,更有冰镇银耳的美味。
到了现在,静远酒楼在昌州潼南府路不出名都不行了。
看着众人在一心一意品尝冰镇银耳,赵平转过话题,问这些士子对《大宋中华报》如何看待。
对于《大宋中华报》众人包括辛志才、袁学正等纷纷叫好,这个更是他们的政绩。
“《大宋中华报》准备成立一个新闻部门,专门报道大宋各地有趣的新闻。不知各位有兴趣没有?”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提出一个建议。
张昌一脸为难,一番犹豫之后才吞吞吐吐地说道:“小郎君,吾等要读书,准备科举之事。”
“什么读书最有效,尔等知道不?”赵平当然知道他们想法,怕因此而耽误科举。
张昌马上回答:“秉烛夜读!”
“悬梁刺骨。”梁强不甘示弱。
唐彬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凿壁偷光。”
三人都是狠人,一个比一个狠。
其他人一脸敬佩,觉得他们不考上进士都对不起自己。
“精神可喜,让人敬佩。”赵平拱手一礼,“但是人为何要睡觉呢?”
“这个乃是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三郎当然知道赵平的意思,马上回答。
“正是。”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淡淡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尔等可知道不?”
“小郎君的意思,在下明白,就是人应该顺其自然。”李四郎这个赵平拥趸马上跟进。
张昌听到此话,犹豫一会儿才说道:“可是唯有秉烛夜读才能科举。”
张昌其实年齿不少,至少二十七八,虽然用米汤浆得很直,但是无涯掩盖其陈旧。
赵平仔细打量,不但张昌年齿偏大,就是说悬梁刺骨、凿壁偷光的梁强唐彬年齿也不小,至少已经二十五岁以上。
三人在所有举子之中,论年齿乃是最大的之人。
他突然明白了,三人之所以在科举止步不前,其实与他们死读书有关。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他脸上露出淡淡笑容,淡淡说道。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张昌念着两句话,一脸茫然,“可是古人为何要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呢?”
“悬梁刺骨,说的是孙文宝(孙敬)与苏季子(苏秦)两人吧,在下并不否认他们的发奋图强。但是他们哪个时代,识字人多少,不过半成多一点。现在大宋识字人多少,已经超过三成。”
“此话不错,那个时代经常打仗,又没有纸,只有竹简,加上没有科举之路,读书人确实不多。”袁涛一边抚须,同意赵平的观点。
“谢谢老师。”赵平对着袁涛拱手一礼,接着继续说道,“由于读书人少,竞争没有激烈,所以容易出人头地。尔等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呢?”
“可是,为何有人经常用悬梁刺骨、凿壁偷光来教育吾等呢?”张昌思考一会儿,不解地问道。
赵平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什么是励志,这个就是励志。说此话目的,就是不希望尔等偷懒。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吾等不是讲究中庸吗?偶尔悬梁刺骨还可以,长期如此,反而适得其反的效果。”
“小郎君说得有理,请问吾等应该如何做呢?”张昌听到此话,恍然大悟,拱手一礼,恭恭敬敬问道。
赵平淡淡一笑:“张弛有度,才能符合中庸之道。既要读书,也要适当放松。放松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有更好的心情及精力来读书。”
“小郎君此话说得有理。”张昌拱手一礼,半信半疑地问道,“只是吾等如何放松自己呢?”
“如何放松自己呢,其实尔等今天来到酒楼这里,就是一种放松方式。当然,长期不读书人,当然不可取。”赵平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说道,“比如读书半个时辰,你可以通过下棋弹琴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小郎君,如果家里既没有琴,也没有棋呢?”张昌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他家境贫寒,家里能够供他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又哪里有钱给购买琴与棋。
看到张昌有些憔悴的脸色,赵平不禁猜想,家里没有多余钱物,他一心发奋图强,所以竟然成为一个书呆子。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