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合作研究(1/2)
按照罗鹏程给的地址,胡杨找到了一间技工学校。别和某翔联想到一起。在八十年代,技工可是优秀工人的意思。
车、钳、铆、电、焊,能把任何一种练到三四级,就能轻松的养家糊口。能到六七级,那就是各个厂矿的风云人物。
而到了传说中的八级,不管你是厂评八级还是国评八级,放在哪里都是宝贝疙瘩。不夸张的说,各级领导都得把您供起来。
就说胡杨在保机遇到的那两位。就靠手和眼,就能媲美数控铣床的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工业体系就是靠一代代技工用双手建起来的。而在数控设备普及之前,技工就是中国工业的核心力量。
但时代总会向前,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屯田,再到学会利用牲畜耕地,而现在则进入的农业机械化的时代。
农民这个身份所代表的意义,和需要必备技能都在变化。最早,农民需要强壮的体魄。之后需要对天地节气农时农事的了解。而现在,则需要科学并且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样,技工的领域也在变化。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出现之后,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不是技工没用了,而是普通的技工没用了。
在胡杨生活的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正处于最白热化的时候。那是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迈进的开始。
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全自动化流水线上。几乎完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只需要几个人维护就能完成去过去几百上千人的工作内容。
而且机械不吃不睡,坏了就换零件,没有脾气没有事假,更不用为每个人缴三险。还不用专门雇人管理他们。而随着人里成本逐渐提高,天平必然会向这面倾斜。
当然这些都是三十年后才会发生的。至少眼下,眼下技工还是公认的好工作。
找到地方之后胡杨才知道,原来真正要找的是这所技校的校办工厂。
这个时期校办工厂还不算是普遍现象。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有校办工厂。
一部分是政策允许,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政府财政紧张。学校的一应开支,还有老师的工资都来自财政拨款。而当财政手头紧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稍微拖一下或者欠一下。
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的做法,而是特定时期的普遍现象。不管为了能够存点小金库,还是为了保证教职工的基本生活,校办工厂都是要开起来的。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