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小虫子的故事(1/2)
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最早是在40年代初,由美国北密支安的一个小型飞机工业承包商实现的。
他们在制造飞机的框架及直升飞机的转动机翼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机翼加工路径进行数据处理,并考虑到刀具直径对加工路线的影响,使得加工精度达到±0.0381mm(±0.0015in),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台立式铣床上,装上了一套试验性的数控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同时控制三轴的运动。这台数控机床被大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然而,由于当时的数控系统采用的是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因此除了在军事部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没有得到推广使用。
1960年以后,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为点位控制的数控系统比起轮廓控制的数控系统要简单得多。因此,数控铣床、冲床、坐标镗床大量发展。
在之后的这二十年里,全世界....当然,除了中国都在研究数控技术。这其中有的我国自身的一些历史原因。
而外部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成立于1949年,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正式名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自然也在这个限制范围之内。数控铣床是极少数,被允许有条件出口中国的数控设备之一。
这种条件下,就不要想能买到最新型号的设备。至少会有一个代差,甚至还会更多。
这也是胡杨在动手之前,心里最担心的一点。但好在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套铣床用的V79芯片,同时也是斯通公司大多数产品上使用的芯片。
同样的芯片,所使用的核心算法肯定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外延程序会针对不同设备进行调整。
在查看了所有软盘内容之后,胡杨找到了五张空白的软盘。把其中一张插入软驱,胡杨开始编写一个模拟程序。
这个程序模拟的就是数控铣床的实际工作情况。把所有理论上可以加工的数值,全都模拟加工一遍。
胡杨当然不会让程序真的一条条模拟下去。要知道,以这台电脑的运算能力,估计需要连续工作几个月才行。
所以他在程序中加入了一条复杂的公式。这是专门用于测试数控程序BUG的公式。这条公式是胡杨九十年代末在日本得到的,专门针对美国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是数控设备的最早出现的国家,但在六零年之后并没有重点扶持这个领域。
而后起之秀的日本,则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并终于在八十年初期,完成了在数控领域内对美国的超越。1984年正是两国在数控领域,争夺最激烈的时期。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