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之所以能为一种婚俗,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不是偶然的,这是与藏区自然地理环境相联系,和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整个德格县历史文化背景正相关,一句话,它的产生和存在是历史的产物,是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是当地人选择的结果。
但这一切并不是它能长期存在的理由,相反正好是它即将消失的理由。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交通的发展,这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限制已经被打破,这里人们不但和藏区其它地方连为一体,同时也和全国乃至世界联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人无论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和正在继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旧的东西正在远去,新的东西正扑面而来,即所谓“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无论从现状还是趋势上看,“打狗”的消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尤其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减畜政策的实施,牧区的放牧群众逐年减少。牧民们从畜牧业转移出来,大多从事旅游服务、砂石运输、打工经商等领域,和外面接触的机会多了,他们多选择结婚方式,婚前有恋爱过程,婚中要举行仪式,婚后有法律约束。
再就是是交通信息的迅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加上外来人口的逐步增加,汉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很多人认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没有一点法律的约束,成天把心思都用在找情侣上,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和道德了,到头来亏了妻子(或丈夫),苦了孩子。
再者是念书的人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有知识的人对家庭、对亲朋的影响是直接的。他们自己不“打狗”,也不让家里人和亲朋采取这种婚姻方式,一带就是一大片。
毛华盛在之前援藏过程中,就曾经带着民政部门对“打狗”婚这种藏区牧民的习俗进行过调研和整治,这里面既要避免一刀切伤害当地牧民的感情影响民族团结的政策,又要保证少数民族的妇女不被男性强制侵害。
每年春夏之际,毛华盛都会安排县妇联的同志骑着马在牧区宣传婚姻法知识,他深知,想要彻底杜绝“打狗”这种传统习俗,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毕竟,这种婚俗习惯已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了几百年上千年,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对于一些喜欢拈花惹草的人,肯定是不想改。现在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通过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制定一些和群众利益挂钩的约束性政策,既符合法律法规,又结合当地实际。再通过这些措施,慢慢地规范牧民们的行为,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最终摒弃“打狗”这一原始落后的旧婚俗。
而这也非常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在民族地区,党政干部既要保护传统文化,尊重民族信仰,但面对落后的东西如果毫无作为,任其无拘无束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正确的态度是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触犯群众信仰和道德伦理,面对一些陋俗和落后习俗,还是有必要去引导和规范。
赖于县里面这几年比较扎实的工作,在德格“打狗”这种事情已经很少有了,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方面,帮助藏区的女性走出来,安排适合她们的工作岗位,给妇女以更多权益保障,唯有如此,一个个小家庭幸福发达了,才能换来整个德格的繁荣昌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才不会是一个个经济数据,而是切切实实的维系到每一个藏区老百姓个人和家庭的福祉。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