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是汉族的本名。
也就是“华夷之辨”中所说的“华夏”。
只不过,因为与“华夏”对应的是“蛮夷”,所以,华夏人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好指着外族人说人家是蛮夷,其他民族的人也不愿意自认蛮夷,因此才找代称。
“汉人”和“唐人”,都是华夏人的代称。
因为汉朝、唐朝在西北塞外影响力较大,而唐朝人又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塞外各族都把华夏人称为“汉人”;
因为唐朝、明朝在东南海外影响力较大,而明朝人对海外来客又自称唐人,所以海外各族都把华夏人称为“唐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华夏人之所以最终叫汉族,是因为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满清是从塞外入主中原的,他们既不愿意融入华夏,又不想要自认蛮夷,所以才在汉语里称华夏人为“汉人”。
受此影响,到清末,西方的“民族概念”从日本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后改为“中华民族”),后来又提出“五族共和”的概念,将华夏人的名称正式定为“汉族”。
但在这个时空,因为明朝是华夏正统,还制定法律要求治下之民融入华夏,所以“汉人”也始终只是代称,正式称呼还是“中国人”和“华夏人”。
同时,由于这个时空的明朝对海外的开发程度很高,“唐人”这个代称,用的也不会比“汉人”少。
再加上受西方“黄祸论”和“白人至上主义”影响而出现的“华夷之辨”进阶版……
这个时空的华夏人,依旧会用本名来称呼自己。
只不过,对于归化体系中非华夏人的归化人、未归化人,在填写民族名称时,会参考这些代称。
比如,因为文化受到其他民族和文明的影响而被贬的、因罪或被连坐而被贬为“非华夏人”的华夏人,在被贬后,民族不填“华夏族”,而是填为“汉族”或“唐族”——前者是从国内被贬出来的,后者则是在海外被贬的。
这些“汉族”和“唐族”在重新归化华夏的过程中,做“归化人”时,民族也同样这样填写。
只有成为华夏人,才不分来源,统一填写为“华夏族”。
如此,这个时空的国籍、族属制度和华夏人的归化体系,便构建完成了。
自此之后,那些逃亡海外的东林党人和其他反对魏忠贤的人,即便幸存,也永远无法再以中国人的身份回国了。
而这个时空,中国在文化上的变革,还不止于此。
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西方文明的入侵,加上当时使用打字机、电报机时,成百上千的汉字方块字检索起来确实不如几十个字母的拼音文字方便,所以许多人都提出了“废除汉字”和“汉字拉丁化”,甚至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