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之前几次下西洋,尹庆、郑和只去了暹罗、柬埔寨、越南、苏禄、浡泥这些前朝的藩属国,以及荷属巴达维亚、葡属马六甲这些泰西人占据的殖民地。
但是,在柬埔寨南边,有一个小小的华人政权,是由莫绍源建立的。
莫绍源,原本是中国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白沙乡东岭村人。
洪武二十八年(1671年),跟随下南洋的潮流,举族越海,通过收买柬埔寨国王的宠姬幸臣,被任命为恾坎的地方长官。
因传言有仙人在河上出现,所以将恾坎改称河仙。
在河仙,莫绍源吸引下南洋的华人前来开发建设,把河仙经营成为人烟辐辏、华夷杂处、经济繁荣的港埠。
永乐元年(1679年),暹罗入侵柬埔寨。
由于河仙缺乏防御工事,加上柬埔寨不救,因此河仙被暹罗攻占,大量民众被掳掠,莫绍源本人也被掳去暹罗。
在原本的历史上,莫绍源直到1700年才逃回河仙,归附安南阮氏。
后来,其子莫天赐,还以明朝制度与文化为榜样,建孔庙、立义学、习诗书,兼收并蓄,在河仙建立了一个海上“衣冠文物之邦”。
但在这个时空,有郑和下西洋,一切便不同了。
因为河仙太小,且不是前朝藩属国,还被暹罗占据着,所以尹庆、郑和下西洋时,都将其忽略了。
直到永乐十一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才知道河仙有这么一个华人政权,莫绍源派来的人才见到郑和。
朱棣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即召见暹罗国贡使。
而是让郑和下一次下西洋时,去暹罗一趟,勒令暹罗王放人。
郑和这次回来,从欧洲带回来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格兰、荷兰5国,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撒丁、威尼斯、两西西里等邦国的使臣。
这些国家倒是没有愿意成为大明藩属国的,因为他们大多接受了教皇的加冕,不好再接受大明的册封。
所以,只愿意作为朝贡国,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
罗马的教皇国,王景弘也访问到了。
并且,从《坤舆万国图》上便明白,教皇国是欧洲许多国家的宗主。
也因此,教皇国并没有派来朝贡使者。
但在另一方面,前朝时便到达中国的传教士,也可以算作教皇国的使者了。
除了欧洲各国,伊斯兰世界的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这三大帝国的使臣,早在前几次下西洋时,便被郑和带了回来,分别称为天方国、波斯国、印度国。
至于印度洋沿岸,其他一些不在欧洲殖民者统治之下的小国,自然也都派来了朝贡使臣。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